对于高级技工工资问题,李克强总理这样发问

2022-01-04

李克强谈起早年在国外考察时的一段经历: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告诉他,这家企业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,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。“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格局和气魄?”总理问。


问题:


技工工资能和总经理一样高吗?


2021年8月25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、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,研究部署相关工作。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、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。


如何更大力度培育工匠精神,培养大批技术人才,是企业家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。李克强说,中国制造要提质升级,最重要的是依靠“人”。这是中国**的优势,也是**的潜力之所在。


“中国的人力资源、人才资源非常丰富。我们要用好这一宝贵资源,不仅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,更要精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”总理说。


他要求与会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,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、经营管理人才,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,为制造业发展培育更多“大工匠”。“产品设计再新颖、企业理念再先进,最后依然要落在秉持工匠精神的制造上。”总理说。


李克强会上谈起早年在国外考察时的一段经历: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告诉他,这家企业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,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。


“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格局和气魄?”总理问,“企业要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、激励人才的分配方式,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造环境,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。”


历史:


八级工工资高于中层干部正职


2016年7月13日,长期从事“三工”报道的工人日报·中工网记者顾威在《培养“大工匠”还需更好的制度设计》一文中写到:


我国从1956年开始实行“八级工资制”。比如沈阳市,多数重工业企业,一级工33元,二级工38.5元,三级工45.8元,最高是八级工,108元。当时企业的中层干部正职工资99元,八级工的工资高于中层干部正职,低于厂级干部副职。


笔者在企业工会当干事时,工会主席说过这样一件事:“文革”前他是六级铸造工,加上工种补贴、高温补贴,一个月工资能有八九十元,那时8元钱就可养活一口人。后来调他当干部,他不愿意去,因为收入少了一大块,但又不敢不听组织安排,哭了一场。


调查:


超九成人认为应提高工人社会地位


2016年3月10日晚,工人日报·中工网记者就工匠精神、工人待遇等问题采访了许振超、李斌、王钦峰、徐强四位工人全国人大代表,以及为火箭焊接“心脏”的技术工人高凤林。


平时话不多的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,已是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了。每年全国两会,只要是他发言,就一定会说说技术工人的事。


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,李斌代表也在场。许振超一见李斌首先想问个究竟:“你给说说,当着习总书记的面,你都说了什么?”


李斌的发言有8分钟。“我在发言中说,此前有过一个调查,结果只有1%的人想当工人,认为工人社会地位低的人占了九成以上。”李斌说,这说明工人、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需要提高。


听到这儿,徐强代表操着一口东北腔接话:“李斌说得对。”


现实:


工人、干部收入差三四倍,谁还愿意当工人?


徐强是沈阳鼓风机集团高级技师,加工的齿轮从未有过质量过失,废品率为零,就有了“徐强精度”的美誉。当年,有位干部大姐让徐强离开一线从事管理,他一口回绝,只想为“工人”这个名号争口气。


“不过,听了这位干部大姐的年收入,我确实有些动摇。”徐强代表说,“同在一个单位,我是工人,她是干部,身份背后是三四倍的收入差距。工人地位高不高,这不就是最明显的实事吗?”


“总是这样,谁还愿意当工人?”坐在一旁的高凤林回忆,当年他参加工作时,还有干部把子女安排到企业当工人。“现在呢?还有多少工人愿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当工人?”


规律:


培养大国工匠,光靠嘴上说不行


许振超和王钦峰同在山东代表团,每年都一起参加人大会议,两人相互欣赏,聊起来十分投机。2015年,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到王钦峰所在的公司调研,为这种平等且能够激发工人创造力的企业氛围深深震撼。


“我没想到,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做得那么好。”许振超代表告诉李斌和高凤林,“什么是工匠精神?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。可是用什么来激发工人的这种精神呢?光靠嘴上说说是不行的。”


呼吁:


提高工人待遇,让工人愿意当工人


“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,让工人愿意当工人!社会氛围首先要转变,一定要提高工人待遇。工人接受学习接受培训的权利,更要有制度保障!”李斌代表一口气说完这段话,大家频频点头。


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,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。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。推行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,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,完善职称评定制度……


“当然,落实中央精神,还需要方方面面拿出具体措施。”许振超代表话锋一转,“所以,我们还要继续呼吁,让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早日出台。”


建议:


***技工收入一定要比较高


中工网记者顾威在《培养“大工匠”还需更好的制度设计》一文中分析:


过去实行的“八级工资制”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培养“工匠”制度,可以仿照“八级工资制”,三年一考级,三年一晋级,工资根据级别增长而增长,让绝大多数工人有奔头。


***别技术工人收入一定要比较高,使获得这个级别的工人为之自豪,让别人为之羡慕,才能使工人钻研技术常态化。技能人才结构也会因此更加合理,拔尖技能人才也一定会脱颖而出。


利好:


提高技工待遇政策逐步落地


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
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今年6月印发的《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》明确,按照“政治上保证、制度上落实、素质上提高、权益上维护”的总体思路,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,提出了提高产业工人待遇的具体措施。


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。建立健全培养、考核、使用、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,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、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,提高相应待遇,实现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。


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,研究创新激励方式。


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、正常增长机制、支付保障机制,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,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分配决定的权利。


实施技能人才激励计划


2016年10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了技能人才激励计划:


完善多劳多得、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,引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,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,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,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,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、增本领、增收入。


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。优化职业技能标准等级设置,向上增加等级级次,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。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术工人薪酬水平,促进高等级技术工人薪酬水平合理增长。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,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,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、持股分红等方式,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、期权制,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。

阅读9
分享